Tuesday, November 30, 2010

技職教育的美好願景 之 技職回流教育普遍建立

民國八十七年三月,本部訂頒「邁向學習社會」白皮書,希望經由「推展終身教育」來「建立學習社會」。終身教育白皮書的頒行,明白昭示回流學習的時代已經來臨。
技職教育體系對「回流教育」制度的建立,尤感迫切需要。因為高科技時代來到,任何與職業相關的科技成長,一日千里,如:資訊科技的半衰期短則二至三年,更讓工作者有不得不進修的自我壓力與需求。因此,透過在職進修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回流學習的機會,確有必要。
因 應終身學習社會的建立,未來技職教育體系勢必會建立完備的回流教育制度。尤其,高等技職教育的回流教育制度,更能滿足技職專業人士的期待與需求。技職回流 教育制度的建立,顯示技職教育專業的學習,不一定要以「直達車」方式一次完成,而可在生涯發展過程中分多次進行學習。換句話說,技職回流教育制度的建立, 乃在提供技職學生或一般社會人士,容許他們在人生的任何階段,可以全部或部分時間的方式,去完成他們所需要的技職教育。

Monday, November 29, 2010

技職教育的美好願景 之 技職學生進路寬廣暢通

技 職教育學生的進路,可分就業與升學兩方面。在就業方面,高職畢業生可於在校期間或畢業後參加丙級技術士技能檢定,取得丙級技術士證照就業;專科學校畢業生 可於畢業時參加乙級技術士證照考試;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畢業生則可於畢業時參加甲級技術士證照考試。未來由於證照制度的推展與落實,技職校院學生的就業機 會將可大幅提升。
過去技職校院學生升學進路受到「終結教育」標籤的刻板印象所影響,未能發揮應有功能;但是,由於技職教育一貫體系的建立,學生受教權的普受重視及高科技發展加速回流教育實施等因素的衝擊,未來學生的升學進路將大為拓展。
以八十五學年度而言,高職學生的畢業升學率僅有17.7%; 八十七學年度,高職畢業生升學率已顯著提升為24.74%。未來隨著績優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並設置專科部,及大學設置二年制技術院系的普遍施行,技職學 生的升學進路將更顯著成長。以八十四學年度來看,技術學院只有七校,到八十八學年度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已有四十七校,大學設置二年制技術院系也有二十二 校,成長幅度可稱相當大,而且新的校院亦不斷在設立中。技職學生的升學進路可稱十分寬廣暢通。
當然,技職校院因與普通校院性質功能不同,除「直達車式」的升學進路規劃外,亦鼓勵「零存整付」和「隨進隨出」的多元回流教育進路安排,以兼顧就業和升學兩種功能的合理配合。

Sunday, November 28, 2010

技職教育的美好願景 之 技職教育體系多元精緻

行政院於民國八十七年五月十四日院會通過本部所提「教育改革行動方案」,其中第四項教改行動方案即為「促進技職教育多元化與精緻化」。
技 職教育體系與普通教育體系各有其特色,普通教育體系學術導向明顯,如高中教育為大學教育的預備基礎教育;但是,技職教育的功能與性質較為多元。高職教育除 具有專科教育、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的預備教育功能外,本身也具備培養基層技術人才的功能。此外,技職校院的科系及課程也甚為多元,並建立自國中技藝教育班→職業學校、綜合高中→專科學校(五專、二專)→技術學院(四技、二技)、科技大學(四技、二技、碩士班、博士班)的一貫體系。其中各級技職學校又分別設置農、工、商、水產、海事、家事、醫護、藝術、餐飲服務及外語等各類專業。
未 來「技術及職業校院法」、「社區學院設置條例」如經完成立法程序,績優的職業學校將可獲輔導改制為社區學院,以擴大辦學彈性,提升教學水準,並提供在職進 修、第二專長培訓、回流教育等課程。目前亦輔導辦學績優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並附設專科部;繼續受理大學申請設置二年制技術學系;此外,又輔導績優技術學 院改名科技大學;並研議於技術校院設置四年一貫制的碩士學程,及以取得證照為主的學士後一年制技術學程。因此,未來技職教育體系將更具多元性質。
教 育部正規劃跨世紀技職教育一貫課程,更新傳統技職教育專業內涵,帶動各級技職校院課程改革,發展各校特色,以提升技職教育品質。又積極加強職業學校及專科 學校學生的基本學科能力、通識能力和職業道德,將可提升技職學生服務人群的品質。又因開闢彈性多元入學管道,將可吸引素質更好的學生就讀技職體系;靈活彈 性調整技職科系,將有利於培育業界所需各類科人才;加強技職學生技能檢定工作,將可落實技職學生實務工作技能;強化技職師資專業教學及實務能力,應可保證 教學品質的提升;建立高等技職回流教育體系,將有利技職人力素質不斷地提升。因此,技職教育發展將更趨精緻化,技職教育品質亦將不斷地優質化。

Saturday, November 27, 2010

新世紀技職教育的挑戰 之 建立終身學習的技職體系

科 技快速發展,促使人類知識呈倍速成長,知識汰舊換新的半衰期也愈形縮短,例如,電腦科技半衰期約二至三年,從事電腦工作者數年內不再進修,則其所學科技將 泰半過時無法再應用。技職教育體系旨在培養社會各階層所需技術人才,必需建立終身教育體系,提供國民隨時學習機會,以面對高科技快速變遷的挑戰。
隨 著經濟繁榮與進步,人們已積極覺醒到個人自我發展與實現的需要。個人追求自我發展與實現,在不同生涯發展階段,必需有適當的教育活動,來提升其個人發展能 力,實現其成就目標與理想。技職教育提供多元職業課程,包括農、工、商、海事、家事、醫護、藝術、餐旅服務及外語等,國民可藉由這些課程學習第一及第二專 長。此外,更可讓重視休閒,講求生活品質,及熱愛學習的國民獲得另一個學習進修的機會,以促進自我發展與自我實現。
不論從科技發展或社會經濟遷變而言,終身教育已是人類進入二十一世紀所必需者。一九九六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指出,為適應未來社會變遷的需求,人類必須進行四種學習:(1)學會認知(learning to know):人類必須具有基本認知能力,透過基本認知能力隨時學習,方能擁有廣博知識,亦能解決問題;(2)學會做事(learning to do):人類必需具有情意層面認知與處理事情能力,包括處理人際關係、社會行為、解決問題等能力;(3)學會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人類必需具有相互了解,和平交流及和睦相處能力,才能以理智、和平方式解決各種衝突與挑戰;(4)學會發展(learning to be):人類必需具有如何學習的能力,學習適應及自我發展。有鑑於此四種學習的必要性,因此,在規劃技職終身教育體系時,除了擴增各種多元入學管道及建立 回流教育機制外,使每一國民有進入技職教育進修的機會並滿足社區民眾需求,上述四種能力的培育將是技職教育終身學習規劃推動的重點。

Friday, November 26, 2010

新世紀技職教育的挑戰 之 建立全民參與的技職教育

工作是生活的泉源,從工作中可以獲得報酬,並享受物質生活;同樣地,人類從工作中獲得自我實現,充實精神生活。工作的生涯規劃將影響人類的生活發展。欲使國民有能力工作、樂於工作、從工作中獲得滿足,就必須藉助於技職教育的培養才能達成此一期望。
欲使每位國民獲得適切且滿意的工作,在其生涯發展歷程中,技職教育應提供職業認知、職業試探、職業準備、職業建立等功能,使個人能成功發展其職業能力與生涯規劃,這正是技職教育的目的與功能。
目 前科技的高度發展,使工作專精化,如果對工作世界未有明確認知,將無法了解工作的意義,更對未來工作無從選擇。職業認知是生涯發展的首要任務,學生應有機 會認識與試探各種職業工作,及培養從事各項職業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國中或高中階段,技職教育能提供各種職業試探機會,協助個人做好職業導向的工作。至於以 職業準備為主的高職、專科、技術學院及科技大學,可因應個人興趣與能力,提供做好職業建立的知識與技術,使個人適才適用於工作世界。
然 而,技職教育並非只是提供狹義的職業建立,它可以進一步協助國民做好職業認知、試探與定向工作,提供各類多元職業課程,並配合個人生涯的發展。所以,必需 積極開放各種入學管道,使全民皆能進入技職教育體系,獲得良好職業準備,規劃妥適職業生涯的能力;促使個體發揮最大潛能,實現人生理想,並增進社會和諧與 安定。因此,建立全民參與的技職教育確有其必要。

Thursday, November 25, 2010

新世紀技職教育的挑戰 之 重視通識教育的全人發展

我 國經濟的發展在政府的主導及全體國民的努力下,快速成長茁壯,據主計處估計,今年我國國民生產毛額可達三千二百億美元,平均每人國民生產毛額可超過一萬四 千六百美元,未來十年內,國民所得將可達三萬美元。但是在物質生活逐漸富裕後,由於過度專業化教育的影響,使國民一般人文素養普遍不足,造成精神生活貧 乏。雖然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培育,乃是促成經濟發展的原動力之一,但是以經濟發展為主軸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培育,無可避免地偏向技術層面,導致人類知識應用朝 向「物質化」與「商業化」,而缺乏「人文化」的關懷與豐美的禮義實踐。
知 識運用雖在於解決自然與環境問題,但也會涉及人類價值判斷問題,例如:環境污染、通信隱私等問題。通常一位專業技術人員在開始工作時,多半是操作機具設 備,處理對象是「物」;但是隨著職位升遷,接觸處理對象則轉為「人」,與組織運作及人際關係愈顯密切,形成超越技術的社會互動性問題。而醫護人員工作初 始,即在「人」、「物」、「生」、「老」、「病」、「死」間產生互動,故教育和學習宜建立在通識的基礎上。
通識教育是以「人」為核心的統合教育,使價值與知識統合,感性與理性融合,人文與科學結合,個體與環境共生共榮,將此結果落實在個體身上,使個體獲得精神充實與全人發展,並對人類社會產生有意義關懷。
技 職教育是以培育社會所需經建人力為主,在今日科技文明社會中,理想的人力素質應兼顧科技與人文的素養,因為過度偏重專業知識與技術培養,將會使社會在經濟 富裕後缺乏人文素養。因此技職教育的人力培育,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術傳授外,更應加強通識教育,發揚人性本質與人文精神,以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形成「富而好 禮」的社會。

Wednesday, November 24, 2010

世紀技職教育的挑戰 之 應高科技發展的新趨勢

高科技發展主要源自產業自動化、資訊化及創新改良,由於資訊化可加速產業的自動化,因此資訊科技將成為未來高科技發展的主要動力。
由於政府主動引導與規劃資訊科技的發展,加上我國近年來科技研發水準大幅提升,電子及資訊工業快速成長、茁壯,目前我國半導體及資訊產業產值僅次於美、日兩國,成為全球第三大資訊王國。科技競爭力被國際評為全球第七名,上網戶數也超過460萬戶。並積極推動三C(電腦、通信、消費性電子)整合計畫,五年內單晶片產值將居全世界之冠。
高科技產業的特質包括高知識層次、高技術層次及高產品附加價值,因此除了資訊科技外,高科技產業尚包括通訊、航太、生物科技、精密機械等產業。為建設台灣成為科技島,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有關高科技產業關鍵技術的研究與發展,研發時程的縮短,研發成果的有效商品化,建立以高科技產品為主的產業經濟體系,乃為我國政府因應高科技發展趨勢的主要任務。同時,第三產業──服務業也不斷在變遷興革中,服務業人才的培育也就不能忽視。
為因應此種趨勢與需要,以及建立台灣南、北兩大區域性科學園區及各種特色的智慧園區之計畫,早日達成亞太高科技研發製造中心的目標,技職教育必需培育新興高科技產業所需的人力,協助傳統產業升級,提供服務技術,塑造創新教學環境,增設有關產品發明創新的設計與製造等課程,並加強所有技職體系學生資訊應用的能力。同時,服務業人才培育與運用也必須並駕齊驅,才能因應當前高科技發展的人力需求,以期望在二○○○年末加入已開發工業化國家的行列,二○○一年達到科技化國家之水準。

Wednesday, November 17, 2010

新世紀技職教育的挑戰 之 帶動國家經建社會的發展

技職教育的主要目標在培育社會所需人力,因此瞭解國家經濟建設發展及政策取向,是訂定技職教育政策的重要基礎。自民國四十二年起,政府陸續推動各項經濟建設計畫,促成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這段期間,技職教育也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步伐,隨時調整因應。例如,民國四十二年,為培育國家邁向工業化所需基層技術人力,政府在台灣省台北、新竹、台中、彰化、嘉義、台南、高雄及花蓮等八所省立工職實施單位行業教學,隨後為因應農工商的發展及地方需求,隨時調整各職業學校所設類科。民國五十二年起,更大量核准私立專科學校的設置,來配合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其中增設的學校係以經濟發展所需的工業類專科學校為主。爾後,為因應經建對高等技術人力的需求,更分別於民國六十三年成立技術學院,民國八十五年起遴選績優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及民國八十六年將績優技術學院改名為科技大學。由於技職教育對國家經建政策的有效回應,適時為國家培育經濟建設所需的技術人力,對促進國家社經發展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並獲得國人高度的肯定與重視。
當前我國經建發展受到經濟自由化及產業資訊化兩股力量的影響,這兩股力量也主導世界經貿的發展,促使各國生產、貿易、企業經營、生活型態及社會產生結構性的改變,無國界地球村也逐步形成。面臨此一衝擊,必須及早突破產業升級瓶頸,以加速經濟轉型,提升整體國力。
為加強產業科技發展,帶動經濟成長,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則須經由技術進步及產業結構轉變才能達成。技術進步有利於高科技及技術密集工業的發展,產業結構轉變則可使服務業成為未來經濟成長的主要來源。基於上述理由,政府選擇通訊、資訊、消費性電子、半導體、精密機械與自動化、航太、高級材料、特用化學藥品與製藥、生物科技、醫療保健、污染防治等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產業為發展重點,並致力協助傳統產業推動生產自動化,降低生產成本,並與現代科技結合,促進產品精緻化,以加強產業競爭優勢。在服務業方面,透過商業自動化,商業服務品質的提升,工商管理資訊系統的建立等策略,藉以促進國際貿易、運輸倉儲、通信、金融保險、不動產及工商服務等服務業的成長。
因應新世紀發展趨勢的經建政策,或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改善,都需要有高素質的技術人力,技職教育將培育高素質技術人才,以利加速推動我國經建的發展與轉型。